医疗资讯

抽动症需要治疗吗?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 浏览次数:

 这是沈阳很多抽动症患儿家长心中最大的疑问。当医生给出诊断后,一部分家长会觉得“孩子长大自己就好了,不用管”,另一部分家长则可能心急如焚,希望立刻用药“根治”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,其实都源于对疾病干预时机的不同理解。那么,抽动症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干预,其治疗目标又是什么呢?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。

并非所有被诊断为抽动症的孩子都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或物理治疗。对于症状轻微、短暂,且没有对孩子的生活、学习、社交及心理状态造成明显影响的,医生通常会建议采取“观察等待”的策略。这个阶段,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是核心。家长需要做的是减轻孩子的压力,创造一个宽松、包容的家庭环境,避免过度关注和提醒孩子的抽动症状,同时保证孩子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营养。

当抽动症状达到一定程度时,积极的干预就显得必要了。判断标准主要包括:抽动频率高、强度大,导致孩子身体不适,如频繁眨眼导致眼干眼涩,摇头扭颈引起肌肉疼痛;抽动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,影响学习效率和注意力;由于发出怪声或怪异动作,导致被同学嘲笑、孤立,造成孩子情绪低落、自卑、焦虑或拒绝上学。在这些情况下,抽动已经超越了症状本身,成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“绊脚石”。

干预的手段是多样化的,并非只有药物治疗一条路。对于许多孩子,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和基础。这包括心理行为干预,如习惯逆转训练、综合行为干预等,教会孩子识别抽动前兆,并用一个不影响正常生活的“对抗反应”来替代抽动。同时,家长培训和学校宣教也至关重要,确保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都能被理解和支持。当非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,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,医生才会考虑在专业评估下使用药物来帮助控制症状。

总结: 抽动症是否需要治疗,是一个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的综合决策。目标并非追求“零抽动”,而是减轻症状,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。从家庭支持、心理行为干预到药物治疗,是一个阶梯式的、个体化的选择过程。

上一篇:什么是儿童抽动症?     下一篇:没有了